连续的炸、炸、炸!-俄军-安东诺夫-赫尔松-乌克兰-叙利亚-土耳其_网易订阅
连续的炸、炸、炸!|俄军|安东诺夫|赫尔松|乌克兰|叙利亚|土耳其_网易订阅
当11月15日,世界人口即将满80亿之际,还是希望和平与发展能继续成为人类之主流,各种爆炸,越少越好,最好不要发生。文 | 海上客刚过去的周末,世界并不太平。连续的炸、炸、炸。不仅在俄乌冲突之地,还在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各种爆炸。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之前,这样连续的爆炸,说明了什么呢?1先看俄乌冲突,导致第聂伯河上安东诺夫斯基大桥终于被炸毁了。此前,乌克兰军队多次轰炸该桥,却又不舍得彻底炸毁它,只是以“海马斯”等进行略带破坏性的轰炸。可如今,俄军索性炸了个痛快,彻底摧毁了这座桥梁。安东诺夫斯基大桥终于被彻底炸断乌军之所以要炸安东诺夫斯基大桥,意在切断第聂伯河两边俄军的供应联系,特别是重型装备无法从桥上过。有种说法是,乌克兰不希望彻底炸毁这座桥梁,这是基于未来克复整个赫尔松州以后重建时,能仅仅对这座大桥小修小补即可。这座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桥,是当年苏联在乌克兰的建设成就,其实也凝结了俄罗斯、乌克兰两地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11月9日,俄方宣布撤离赫尔松州,至11日,俄军宣布全部撤出赫尔松市。但当时基辅当局表示怀疑,认为赫尔松市周边可能有俄军埋伏。乌军不敢轻易冒进,而是缓缓进入赫尔松市。赫尔松州示意图此后,西方媒体将俄罗斯军队撤离赫尔松市当做俄军事失败的一个证明,大肆炒作。确实,赫尔松市是俄军进行“特别军事行动”进入乌克兰后唯一占领的一座州府城市,且在乌东四地“入俄公投”之后,俄方认为赫尔松市已经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座城市。可也必须看到,目前俄军只不过从位于第聂伯河西岸的赫尔松市撤退到第聂伯河东岸。而整个赫尔松州,大多数地方位于第聂伯河东岸。俄罗斯军队目前控制着赫尔松州大约60%的地盘。俄乌冲突远没有到乌克兰大反攻将俄军赶出国境的地步。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俄国防部表示,赫尔松方向,莫斯科时间11月11日早5点,俄军向第聂伯河左岸转移完毕俄军撤离赫尔松市,自称是连人员带装备一个没落保存下来了。这样,原本过长的补给线,以及维护、守卫安东诺夫斯基大桥以及在第聂伯河上屡屡架设浮桥的行动都可以暂时不用去做,抽出兵力、装备可以干其他事。令乌克兰方面没有想到的是——在俄军撤离行动完毕之后,就立即彻底炸毁了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在海叔看来,这意味着——1. 短期内,俄军也不准备回到第聂伯河西岸的赫尔松市了,索性与乌克兰方面划江而治;2. 中长期看,反正俄认为赫尔松州是俄领土,则目前的赫尔松市成了被乌克兰控制的“被占领土”;但乌克兰更认为目前的第聂伯河东岸的赫尔松州,以及顿巴斯、克里米亚,都是被俄控制的“被占领土”。有评论认为,俄乌冲突有可能克什米尔化。何谓“克什米尔化”?其实就是印巴分治以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认为整个克什米尔地区是本国领土,但双方通过数次战争,都不能战胜对手、控制克什米尔全境。那么,未来俄乌会互相不承认对方自认的领土和边界吗?显然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这样,第聂伯河上连接赫尔松市和河东地方的大桥,具体说就是安东诺夫斯基大桥,修复无期啊!2当地时间11月13日16点20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一条繁华的步行街发生爆炸,造成至少6人死亡、81人受伤。这事发生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前往印尼巴厘岛参加G20峰会之前。想来,他本人也没想到——原本看起来安逸的周日的午后,在看上去和谐安详的土耳其,会发生这样一起爆炸。原本,可能他觉得土耳其本土距离恐怖事件还算遥远。11月13日,警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中心塔克西姆广场警戒从当地警方传出的消息是——这很可能是一起自杀式袭击,充当人体炸弹的是一个女人。当时,她在街道的一张长凳上坐着超过40分钟,等她站起来,没过两分钟,爆炸发生了。在临出发前往印尼以前,埃尔多安称,这是一起“卑鄙的袭击”。土耳其内政部长苏莱曼·索伊卢当地时间11月14日一早宣布,已经逮捕了20名涉嫌参与此次爆炸袭击者。索伊卢透露,这起事件很可能是“库尔德工人党恐怖组织所为”。11月13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副总统奥克塔伊(中)和其他政府官员从塔克西姆广场附近的一家医院走出 图:新华社海叔要说,今年早些时候,当瑞典、芬兰准备加入北约的时候,土耳其之所以数次提出反对,其实就因为两国议会里有一些支持土耳其库尔德人者。当时,土耳其称,瑞典、芬兰支持恐怖组织,这是令土耳其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一度,在一些欧洲国家,并不视库尔德工人党为恐怖组织。无论欧洲和土耳其如何看待库尔德工人党,反正爆炸发生了。是不是库尔德工人党暂且不论,这种在大街上无差别的搞自杀式爆炸,确实涉嫌恐怖行径!3周末的爆炸中,最不引人注意的是发生在叙利亚者。当地时间11月13日18时23分,叙利亚霍姆斯省东部郊区的沙伊拉特军用机场遭导弹袭击,叙利亚防空系统迅速启动并拦截部分敌方导弹。本次袭击导致叙利亚军队2名士兵死亡、3名士兵受伤及部分物资损失。据叙利亚军方称,导弹是以色列发射的。回顾过去几年,叙利亚内战期间,美、俄,包括土耳其、以色列等,都曾在叙利亚用兵。叙利亚的爆炸似乎已经不那么令人感到是热点了。可逝去的鲜活的生命,与俄乌冲突前线、与土耳其的商业街上所丧生者,有多大区别呢?4各种爆炸,原因不同,时间却都聚集在11月的这个周末。这是否显示了世界的某种不确定性?幸而G20的如期举办,让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体领导人们能线下交流一番,终究能在发展经济、民生方面取得一些共识。当11月15日,世界人口即将满80亿之际,还是希望和平与发展能继续成为人类之主流,各种爆炸,越少越好,最好不要发生。延伸阅读:牛弹琴:战场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 俄军有更重要的目标俄乌战场,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按照乌克兰方面的说法,11月11日,乌特种部队已进驻赫尔松州首府赫尔松市。视频中,乌克兰人一把撤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乌克兰国旗,很多人泪流满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发视频兴奋地说:我们的,赫尔松是我们的了。对乌克兰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乌军在不断向前推进。仅在赫尔松州,过去三个月,乌军就已收复了约1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赫尔松市,则是俄乌冲突以来,乌军拿下的最大一座城市。乌军的胜利,则意味着俄军的挫败。资料图CNN的评价很尖刻,认为这对普京来说,“无疑是一个耻辱的挫折”。毕竟,赫尔松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它是赫尔松州的首府,今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第七天,俄军就迅速攻入该城,这也是俄军拿下的第一座乌克兰重要城市。后来,乌东四个地区入俄公投,赫尔松州被宣布加入俄罗斯,成为俄罗斯的一个州。但两个月不到,这个州的首府丢掉了;而且,现在俄军只掌控了赫尔松州60%的土地。但战场形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应该也是俄军迫不得已的选择。俄军乌克兰战场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苏洛维金就承认,他不得不作出撤离赫尔松的艰难选择。按照他的说法,从8月到10月,就在赫尔松地区,俄军消灭了乌军9500多人,这是俄军损失的七八倍。但乌军围攻态势已经形成,后勤补给又遭到乌军火力袭扰。为保护俄军有生力量,以及部队战斗力,俄军必须撤退。看视频,乌军的火箭弹不间断地发射,倾泻到俄军阵地;有图片显示,大批桥梁被炸毁,俄军不得不通过浮桥渡过第聂伯河。资料图当然,俄军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转移。按照俄军说法,尽管遭到乌军的各种破坏,但俄军撤离工作已于莫斯科时间11日凌晨5时顺利完成;在第聂伯河西岸,俄军未留下任何一件武器和军事装备;在撤离过程中,俄军人员、武器、军事装备及物资未遭受任何损失。也就是说,乌军认为这是一次重大胜利,“解放”了赫尔松;俄军则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敦刻尔克撤退”,保护了有生力量。至于俄军认为没留下任何一件武器,乌军嗤之以鼻,认为已缴获了大量俄军遗弃武器,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俄军士兵没来得及撤离,他们着便装混在百姓中。因此,乌军警告,俄军撤离路线正处于乌军火力控制下,没来得及撤离的俄军士兵立刻投降,乌军优待俘虏,这是他们“避免死亡的唯一机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赫尔松已经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已写就法律,不可能有任何变化。当被问及俄军撤离是否是一种“羞辱”时,佩斯科夫的回答很直接:不。在华盛顿,拜登则公开宣称,俄军从赫尔松撤离的时机“很有趣”,“他们非得等到(美国中期)选举之后才做出判断…… 这证明了俄罗斯和俄罗斯军队存在一些真正的问题。”资料图形势确实在发生重大变化,最后,再说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吧。1,乌军战斗力今非昔比。不管什么原因,俄军被迫放弃大片土地,甚至战略重镇赫尔松市,充分展现了现在乌军的战斗力。看视频,大批乌军炮火向俄军阵地倾泻,西方武器确实在战场上发挥了改变战局的作用。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啊。2,攻守形势正发生逆转。冲突开始时,基本都是俄军在进攻、进攻、进攻,乌军节节败退;随后,则是拉锯战;但现在,乌军大举发起反攻,俄军不得不大踏步撤退。战场就是这样充满变数,没有永久的胜利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3,俄军撤离意在养精蓄锐。胜败乃兵家常事,战场虚虚实实,突然撤离,诱敌深入,然后战略包抄,这一直是俄(苏)军作战的一个特点。按照乌军的说法,俄军在撤离赫尔松时,布下了大量的地雷和陷阱;乌军进攻部队也已极度疲劳,俄军后撤更加强了对岸的防守力量,双方可能沿第聂伯河对峙,甚至长时间划江而治。4,俄军有更重要的战略目标。对俄军来说,赫尔松市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第聂伯河东侧的运河,这提供了克里米亚最迫切需要的水源。如果运河丢失,不仅意味着整个赫尔松州失守,更危及克里米亚的安全,所以,主动撤离应该也是为了集中兵力,坚守更重要的目标。5,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看俄乌双方士兵的装束,战场的气温,应该已经很冷了。在这片几度淌血的土地,冬天是厮杀最惨烈的时候,冬天也很多次成为俄罗斯最亲密的盟友。最终厮杀的结果,也将决定局势的走向。但战场上得不到的,就别指望谈判桌上得到。凛冬将至。这会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但还是那个问题,若干年后回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这一切到底都为了什么?成千上万人死去,值得吗?